泉兴百科网 生活 透视硅谷银行倒闭:谁在“放纵” 谁成“代价”

透视硅谷银行倒闭:谁在“放纵” 谁成“代价”

最重要的问题是,该事件的核心问题究竟在哪里?所谓的风险甚至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政策问题带来的系统性压力,不会只有一个风险点。市场情绪如此脆弱,非一日之寒。必须看到,核心问题还在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在“大放水”后立即大紧缩,要同时面对的可能不只是抑制通胀和保持增长的双面平衡,还有负债这第三面刃。

美联储加息周期向来是危机的大背景,因为从繁荣到危机,在众多“这次不一样”的故事里,债务始终是相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不知道何时会落下,但终将落下。

一个硅谷银行也许不至于形成整体性危机,但其爆雷背后的逻辑却还在市场上酝酿和发酵。从整体情况来看,有价证券占美国银行业的总资产比例在25%左右,按照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到去年年底,这些有价证券大约出现了6200亿美元的市值计价损失,总体而言仍然是可控的,但对于一些中小银行而言风险就会更高。也就是说,不是硅谷银行,也可能是其他银行;有了硅谷银行,也还可能有其他银行。

得益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美国金融体系当前还能维持相对稳定,但风险因素正在迅速累积。硅谷银行破产也反映出市场情绪相当脆弱,幸而此事发生在周末,全球市场均处于休停状态。

赶在周一亚洲开市之前,美国抓紧宣布了相应的“纾困”政策,试图给市场挤兑风潮预期以安抚,防止恐慌情绪的进一步蔓延。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FDIC出面后,美国总统拜登也发表讲话,安抚市场情绪,努力提升正面预期。

然而一开市,投资者却不买账,他们开始担忧类似场景将扩散至其他银行,首当其冲的是第一共和银行,然后是客户合众银行等9家银行,甚至累及整个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尽管“救市”措施暂时解除市场“危机警报”,但开市后银行股大跌充分暴露市场信心难稳。尽管第二天触底反弹,但恐慌指数却在连续上涨。而美国银门银行、签名银行也已破产倒闭。

尽管此次挤兑得到解决,这种连锁反应可能仍难以避免。大众对于中小银行的忧虑恐会进一步加深,加上不断升高的利率,小银行的存款或会加速流失。

不仅如此,危机的成因并未消除,而且在强力压制之下,蓄积的压力可能会更大。目前,美国及全球许多主要经济体通胀依然高企,在硅谷银行倒下之前,美联储已经表达更“鹰”的态度。3月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时还在表示,美联储或会以更快的速度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较预期更高的水平,市场预计加息会更久且可能更激烈。在硅谷银行倒下后,不少人开始期望加息就此放缓或告终。然而,通胀就在那里,如果加息终止,不仅意味着半途而废,而且意味着前功尽弃,未来或更加艰难,美联储也可能面临信用破产。而若继续加息,就意味着以美国股市与债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调整还将继续,投资者可能继续遭遇较大规模亏损,由此引发的资本金损失与流动性压力可能再度引发金融机构破产清算风险。

饮鸩止渴:更大的危机或在路上

此外,尽管美国政府对此次危机的快速干预受到美媒一致吹捧,仔细分析一下却不难看出其“捉襟见肘处”。

救助方案主要是银行期限融资计划。通过创建新的银行期限融资计划,向银行、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合格的存款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以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其他合格资产为抵押,这些资产将按面值计价。也就是说,硅谷银行那些需要折价出售的证券资产可以不用折价了。这似乎有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觉。其他美国国债、MBS等的持有人未来可能也可照办。只是这就意味着,美国拿出了国家信用做背书来做“点金手”,对市场价格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扰乱。虽是以“市场化”之名,但也无异于又一个小“放水”。

就像是过去一度被全盘接受的西方现代货币理论一样,“放水”曾经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所谓的期限错配早已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地方,除了银行还有养老金、债券基金等等。一场顽固的通胀“不期而至”,打破了货币可以永远“大放水”的狂欢。

硅谷银行是孤例吗?英国养老金爆雷、瑞士信贷风波、黑石集团遭遇挤兑及债券违约都还在眼前。在宽松时期的“垃圾债”,到了高利率的放大镜下总会露出债务爆雷的引线。到今天再看,美债收益率倒挂的价格扭曲存在越久,可能就越需要用一种更猛烈的波动来恢复正常。

美联储常常因美元的全球地位被称为“全球的央行”。美联储政策的目标只是美国的经济,而其成本却往往要全世界来承担,美联储政策的副作用和风险更是会外溢至全球市场。3月15日,欧洲股市开盘大跌,三大股指跌幅达3%左右。瑞士信贷更是暴跌熔断。

在美联储激进加息的周期中,欧洲虽然面临经济衰退和地区冲突,但却不得不跟随紧缩政策,并承担此前“大放水”带来的高通胀;如果继续加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再度爆发货币金融危机。

在早期迟缓的加息态度后,美联储突然狂飙突进,全世界都不得不跟进,然后不断担心危机和衰退何时到来,市场预期日趋脆弱。不仅如此,在后疫情时代,全世界都渴望恢复经济,尽快回到疫情前的全球贸易、投资和往来状态。但美国基于自身保守主义上升倾向,不断拉小圈子、造隔离墙,不断制造地区不稳定因素,不断出台各种制裁文件和计划,让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厚厚的阴影,更让市场信心难以恢复,这些或都成了孕育危机的温床。

2008年金融危机殷鉴未远,危机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欠的总要还,所有危机都出自价格扭曲,而所有进一步加剧扭曲的危机“管控”都不过是饮鸩止渴的风险累积,更大的危机或已在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透视硅谷银行倒闭:谁在“放纵”,谁成“代价”

泉兴百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透视硅谷银行倒闭:谁在“放纵”,谁成“代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透视硅谷银行倒闭:谁在“放纵”,谁成“代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