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兴百科网 生活 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

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文学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情,自称“当代孔乙己”蔚然成风。央视网发文,给了好大一碗鸡汤,没想到“当代孔乙己”们不领情,又闹出一场风波。

悲情,而又滑稽。

“家里花了那么多钱”,关别人什么事?

自打梁启超写了《少年中国说》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媚青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动辄“他们还是孩子”,堵住了很多该说的话。

18岁法定成年,到20挂零了还是“孩子”,甚至30来岁了继续“孩子”,咄咄怪事。央视这次哄“孩子”吃瘪,算是一个教训。该讲道理的就要讲清楚,哄是哄不好的。哪怕句句扎心,也要说出实话。

很多“孩子”说,家里花了那么多钱,就要是为了让我进工厂打螺丝的吗?悲情可以理解,但是道理还是要讲的。

“家里花了那么多钱”是人力投资的成本,“孩子”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成本就该获得高回报。这就是不讲道理了。成本直接影响卖方出价的首要考虑,但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

买卖是有买有卖,交易资源,卖家可以根据成本定价,买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度还价。供大于求,定价权就偏向买方,就是所谓“买方市场”。反之,则是卖方市场。比如房市,卖家“掏空六个钱包”买房的悲情,能阻止房价下跌吗?

就业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拿着“敲门砖”的多了,“门”少了,再强调“家里花了那么多钱”,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就是“孩子们”要想明白的道理。想明白了,就不要胡乱砸“门”。

砸“门”一时爽,拔砖心茫然

“敲门砖”供给过剩,不是“孩子”们的错。高校持续十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不是“孩子”们决定的。但是,“门”少了,“孩子”们是有贡献的。

前几年动不动挂路灯、捶大厂的舆论风潮,年轻人是绝对主力。如今沦落到自称“当代孔乙己”,还念念不忘“资本家压榨”。砸“门”一时爽,如今无“门”可敲入,能怪谁呢?“当代孔乙己”多少是有些咎由自取的。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有点市场意识的就该知道,要就业市场更偏向一些卖方,就得让买家多一点、竞争激烈一点。高端就业、低端就业都是如此。

前些年制造业抢农民工,大厂抢程序员,不是当年的“资本家”比今天要善良,而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卖方市场。外资被“孩子们”的仇外排外吓退了,民企被“挂路灯”吓怕了,还指望“敲门砖”能敲开啥?

砸别人饭碗不心疼,却不知道自己的饭碗也被砸了。这些年,“孩子”们声讨了多少行业,洁癖式的正义感到处找茬。

明明自己是二次元“绅士”,看夜总会不顺眼。明明都想着拿911敲开“人生赢家”的大门,对教培喊打喊杀。到处踩一脚,灭之后快。这让人怎么说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自己有个安稳饭碗,怎么就不肯给别人一个安稳饭碗呢?

是“好孩子”没错,却是糟糕的成年人。不管多糟糕,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求仁得仁,砖多门少的好日子来了。

没有大伯、做不了周公子的“孩子们”,抱着键盘、拿着“敲门砖”,看着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四顾茫然。

“当代孔乙己”的悲情,好歹还有央视网给碗高级鸡汤。那些失落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又该找谁诉苦呢?

自比孔乙己,却比阿Q不如

坦率说,就算“门”再多一点,这两年走出校园的“孩子们”也未必配得上“门”。“孩子们”的出厂配置有“硬伤”,也有“内伤”。

“硬伤”是这几年的教育质量。疫情让校园缩小成了宿舍,课堂搬到了云上。本来很多高校、很多专业就是大扩招急就出来的将就,再这么“云上”几年,到底教出个啥来,谁有把握?

比“硬伤”更让人不放心的是“内伤”。缺少起码的宽容和讲理的耐心,动辄举报,害人不眨眼的心性让人望而却步。“当代孔乙己”是悲情,但是把自己变得不如阿Q就不应该了。

阿Q一辈子,除了对吴妈的精虫上脑,总体上还是善良的。看不惯假洋鬼子,骂几句就算了,并不向朝廷揭发私剪辫子;和王胡、小D打架吃亏,也不找里长给自己撑腰;自欺欺人地“在假想中胜敌”,并不逼着小尼姑认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

泉兴百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别糟践孔乙己了,你们连阿Q都不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