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嗑瓜子上瘾有科学依据!关于上瘾我们比较了解的就是烟,很多人抽烟会出现上瘾的情况,有网友也表示嗑瓜子能上瘾,这科学吗?那么是不是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内容吧。

原来嗑瓜子上瘾有科学依据: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吃瓜子
中国人喜欢瓜子,一开始可能是因为节俭,后来才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
据研究,吃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很流行。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明神宗“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烘焙”。
明神宗朱义钧
晚清以前,西瓜籽占主导地位。晚清以后,南瓜籽开始流行起来。民国时期,葵花籽异军突起,一直盛行至今。
从左到右:冬瓜籽、西瓜籽、南瓜籽、葵花籽
吃瓜子最早在北方感兴趣。北方冬天又冷又长。闲暇时,我们整天呆在家里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是吃瓜子聊天,所以吃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了。
除了吃瓜子的习惯在中国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喜欢吃瓜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有利于社会交往
用瓜子招待客人可以反映主人的好客,客人吃瓜子也会有“招待”的感觉,不知不觉地设定了一种愉快的社会交往基调。
能缓解紧张情绪
吃瓜子可以分解成几个小动作。这些动作简单、简单、愉快,在吃饭的过程中可以缓解彼此的紧张情绪。
可以调节气氛
瓜子本身的趣味性和调节紧张气氛的功能会让人放松,消除相处中的敌意,让交流双方表达起来更加轻松自然,思想思想更加灵活多样。
有利于延长谈话时间
吃瓜子是一种少吃多次的行为,可以随时停下来,也可以随时捡起来继续吃,延长了进食时间,可以为社交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
为什么吃瓜子这么“上瘾”?
有些人吃瓜子直到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法控制把手伸向瓜子,就像上瘾一样。
这是因为完成吃瓜子的目标可以刺激大脑的奖励机制,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分泌快乐激素。
吃一个吃一个的过程刚刚完成“预设目标”→行动→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设定目标,这个过程循环刺激大脑,会降低大脑中奖励机制的敏感性。
因此,大脑变得难以满足,需要不断提高刺激强度,形成“瘾”。
以上就是关于“原来嗑瓜子上瘾有科学依据”的详细内容,所以吃瓜子会上瘾可能有那么点可能,不像烟那样上瘾就很难戒掉。